当下市场最火的无疑是顺周期,煤飞色舞好不热闹!
但君临一直是比较担心这种行情的持续性的,在前文《给周期股泼一下冷水》中也有过分析。
大级别的周期股牛市肯定是难以再现的,但是近期周期股的涨幅也确实让人眼红,导致君临身边的几位朋友也忍不住,剁手了几个涨幅不小的有色股。
问题是,买了后心里有点慌,到底啥时候出来比较好呢?
今天的文章,君临带大家深入探究一下。
一
让我们先复盘一下周期股的前世今生。
2010年以前,我国经济增速飞快,总需求处于上升阶段,经济增长对钢铁、有色、煤炭等大宗商品的需求非常旺盛,这是2007年大牛市中顺周期板块超级行情的时代背景。
那个时代的顺周期,本质上是“成长股”。
但进入2010年代之后,总需求见顶,经济转型开始。
时代的变化,让顺周期板块的超级行情再难重现,取而代之的是阶段性的小行情。
这十年,消费和科技是成长股的主流,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毕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,即使在成熟的美股也是永恒的主题。
周期股一直被二者压制,几乎没有像样的行情出现,连券商里的周期行业研究员都被迫转岗去消费、TMT了。
这十年里,仅仅出现过4次周期股的机会。
第一轮行情:2010.7-2011.3
这是发生在四万亿尾声阶段的一轮行情。
当时,应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大放水刚刚结束,美股触底反弹,危机似乎已经渐行渐远。
正当市场热议多放出来的水是否要收回去的时候,A股也已经做好了调整姿势的时候。
2010年4月27日,标普将希腊主权评级降至垃圾级,欧债危机开始发酵。
随后,危机蔓延至整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,Portugal—葡萄牙、Italy—意大利、Greece—希腊、Spain—西班牙,合称pigs欧猪四国。
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直接后果,就是我国出口制造业的衰退。
这迫使我国高层的货币政策迅速转向宽松,由房地产和基建拉动的顺周期板块也在短暂的刹车后,满血复活!
到2011年3月,CPI和PPI分别达到5.4%和7.3%,经济已出现过热的迹象。
这时候,政策才开始退出。
此后,央行4次加息、6次提准,同时全面收紧房地产政策,一轮顺周期行情就这样偃旗息鼓。
第二轮行情:2012.1-2012.3
行情时间其实很短,只有两个月。
我们都知道,2012年其实是非常艰难的一年,那年最热的一个词是“断崖式下跌”。
下跌的背后,是几个关键的历史转折:
第一是人口的变化。
过去几十年,中国的经济增长有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人口红利。
但根据政府统计数据,中国劳动人口总量2012年是9.37亿,比前一年减少了345万人。
这是建国史上的第一次。
可以想象,这对于传统上依赖劳动密集型出口业、房地产城市化需求驱动的中国经济,是个多大的打击。
于是悲观的情绪跌到了谷底。
第二是政府的换届。
前后两届政府的执政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,前者强调和谐,关注点是民生,政策落点是西部大开发和社保福利网的建设。
后者强调创新,关注点是转型,政策落点是雄安、自贸区和大湾区,是大众创业、新能源车和科技立国。
后者之长,恰是前者之短。
在2012年的早春,经济一路下行,1月和2月央行连续降准,地产政策也有所松动。
资本市场开始幻想,政府会故技重施,上演一轮打兴奋剂的行情。
因为过去的历史告诉投资者,这届政府除了会打兴奋剂,实在也拿不出别的政策措施了。
没想到的是,3月份两会开过之后,政府迟迟没有新的动作。
于是预期破灭,行情昙花一现,这就是一次典型的“春季攻势”。
根本原因,还是政府即将换届,决策层将关注重点放在了自己擅长的社会福利建设上。
而对于这种棘手的经济转型问题,只能留给下一任去完成了。
第三和第四轮行情:这两轮行情发生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,中间有一个月的间隔,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同一轮行情。
这是一轮大金融板块领涨的行情,工业品周期板块则相对弱势。
核心驱动力是超预期的降息,也就是充裕的流动性带来的水牛行情,宏观经济还是在下行通道中。
自四万亿结束以来,我国经济一直都不太乐观。
如前面所分析的,主要原因是人口红利结束以后,新兴产业生态还没有建立起来,还处于需要补贴烧钱的“养孩子”阶段。
自新一届政府上台以后,决策层还是很有耐心的,基本回避了再采取打兴奋剂的老手段。
但唯一一次没忍住就是在2014年。
自2014年中开始,中东、美国、俄罗斯之间爆发了一轮油气价格战,原油价格从115美元一路下探到26美元,跌幅高达77%。
油价的下行,通过传导机制一路传到消费端,形成了通缩风险,CPI数据不断恶化。
在险峻的形势下,决策层最终选择了打开水龙头。
回顾这十年来的周期股行情,可以发现,每一轮都是由政策放水所带来,政策放水的强度和持续性,决定了行情的高度和长度。
而政策的驱动逻辑,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外部危机冲击所带来的。
毕竟,我国自己的问题,都是深层次问题,都是有认知的,可以文火慢炖,慢慢调理。
但外部危机所带来的,往往是不可预知的,容易导致恐慌心理和过度反应。
在这个过程中,消费、医药、科技等成长股板块从呱呱坠地的小婴儿,慢慢长成了风华正茂的少年,也成了带给投资者无数赚钱机会的信仰所在。
而周期股,即使个别阶段曾出现盈利的回暖,比如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,2018年的去杠杆之后,周期板块的盈利都有回升。
但反弹终究只是反弹。
终究没有能够创造出具有持续性的整体行情。
二
那此轮周期股行情又会有什么不同呢?
我们先看看核心逻辑,主要有三个:
第一,水放多了。
今年以来的全球性牛市,就是一次典型的大水牛。
自疫情以来,全球政府都在放水,放水驱动了上半年的第一轮牛市行情。
当时的机会主要集中在成长股方向,因为消费、医药、科技相对不受疫情影响,所以估值一路被捧到天上去。
第二,周期板块估值处于底部,极度便宜。
疫情期间,周期股因为需求萎缩的原因,成了被抛弃的对象,原油价格暴跌,各种工业品滞销,估值也被打到了地下十八层。
第三,疫苗研发的消息,成了估值切换的契机。
全球市场开始畅想经济复苏的预期,而经济复苏则将带动相关周期品需求的增加,资金开始陆续从成长股撤出,转战周期股。
其实,资金也并没有全部转战周期股。
目前的形势是,成长股行情的三大引擎:消费、医药、科技,只是出现了分化。
消费股集中到了白酒上,科技股集中到了新能源车上。
只有医药股彻底熄火了,这部分资金在向周期股乾坤大挪移。
也就是说,资金仍然是存在分歧的,并没有全仓押注顺周期,这也是本轮行情犹犹豫豫,走的不快的原因所在。
那么,此轮行情又能走多远呢?
首先要确认的是,在经济转换发展动能、国家不断鼓励支持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,以周期板块为代表的传统经济是难有大的发展机会的。
也就是说,天花板低,空间有限,这是制约行情展开的根本。
这本质上是一次“补涨”。
大家知道,此轮经济陷入萧条是因为疫情的打击,而经济复苏的预期,也只是因为大家认为疫苗有望较快地控制住疫情而已。
全球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动能并没有发生重大的转变,因此复苏也将是短期的,经济短期的复苏无法带来周期股持续地上行。
流动性的宽松也是因为疫情打击、全球央行放水导致的,等疫情被控制后,全球央行大概率会减少放水,缩紧流动性,以此对抗通胀。
因此君临判断,周期板块很难出现一年以上的行情,机构短时间内调仓保一下收益是正常的,但想让他们持续买买买是很难的。
总结一下,从宏观经济来看,不存在周期股长期上涨的土壤;
在疫情被疫苗控制住后,经济的复苏将是迅速而短暂的;
全球央行也会减少放水来应对通胀,周期板块的业绩到全球经济复苏后就可能减缓,而市场通常会提前反应这些预期。
按照目前掌握的信息,2021年上半年疫苗有望在欧美国家大规模使用,最迟到2021年第三季度疫情就大概率被控制住了。
而市场一般会提前1-2个季度反应这些预期,大家可以估计一下相应的时间,特别关注海外疫苗的研发和接种情况。
三
那么后面用啥策略买周期股比较好呢?毕竟市场可不讲“股德”。
我们回顾一下最近一次的周期股行情,2016年-2017年的一波。
那一波行情,是由供给侧改革驱动的,周期股的涨幅并未超越成长股,但由于PPI的连续18个月的回升,持续性也不错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看看不同板块的表现。
可以明显发现,建材和化工行业超额收益的持续性和超额收益幅度都很强,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:
建材和化工行业中的部分细分行业的下游需求更有持续性,比如防水、石膏等细分领域,都是TO C的商业模式。
这些行业的竞争格局比较好或在优化的过程中,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,这类企业的成长属性更强,比如万华化学、北新建材、东方雨虹等企业就是其中代表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这些企业更像是周期板块中的成长股,因此能受到市场青睐、创造超额收益也是理所当然。
而有色、钢铁、采掘等行业的超额收益和持续性都比较差。
这是因为这些行业的周期性太强,一来企业大都是国企,缺乏创新能力,二来竞争格局也差,企业之间缺乏差异化。
这就导致全行业的同涨同跌,完全由价格决定,持续性和空间就小了很多。
这就是所谓的“超强周期行业”,投资需要非常谨慎。
如果一定想投,那么有色行业会更强一些,因为有色的差异化会比钢铁又大一些。
只是要注意行情的持续性,最好不要想着长期持有,这类股票难以成为时间的朋友。
四
那么成长股啥时候能雄起呢?
从历史上看,一季度通常是成长股表现的时候,特别是2月份。
在过去16年间,成长风格取得超额收益的概率超过80%。
从“日历效应”的角度来看,在明年Q1成长风格跑赢的概率较高,特别是最近4年,每年都有超额收益。
当然过去不代表未来,这仅仅是一个参考。
市场风格切换的原因,归根到底还是业绩相对增速的问题,什么意思呢?
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现在,新经济业绩增速超过传统经济是很轻松的事情。
这个时候,再考虑行业间的绝对业绩增速差异对投资的影响不大,而相对差异的影响明显更重要。
当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增速差缩小的时候,市场风格就将出现切换。
假如用创业板代表新经济(除去温氏股份昆仑万维),用沪深300代表传统经济,可以得到下图:
可以看到,2013年以来业绩增速差和指数比值出现同步的趋势。
到2020年Q3,业绩增速差的趋势被疫情打断,这也是沪深300在7月大涨的原因。
考虑到疫情的冲击,沪深300到2021年Q1的业绩增速可能出现明显的优势,因此传统经济(包括顺周期板块)在未来一个季度继续强势是有可能的。
但是在2021年Q2以后,经济增速将回复到正常水平。
到那时,传统经济板块增速可能放缓,届时创业板和沪深300的业绩增速差拉大,市场风格或许将又一次迎来切换,成长股再次成为主流。
想要成为时间的朋友,还是要抓住大概率的机会。
投资充满着风险,我们不能拍拍脑袋就能轻易做出的决定。
除了基本面的机会分析,还需要对财务风险、业绩确定性、业务竞争格局等进行更深入的考察。(作者:君临团队)
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: 5855973@qq.com
关于我们| 客服中心| 广告服务| 建站服务| 联系我们
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。